京族傳統服裝
京族傳統服裝分為便裝和盛裝兩大類。
便裝式樣比較簡單,裝飾也比較少。男性穿的是長過膝蓋、無領無扣,窄袖坦胸的上衣,褲子寬而長,尤其是褲襠,幾乎是褲長的三分之二,腰間束以彩色腰帶,一般束一兩條,有的束五六條,以此來顯示自己富有能干。由于上衣長過膝,而且衩又開得很長,不便活動,平時穿著者就把兩邊的衣腳撩起,在腹前隨意打個結,給人一種灑脫的感覺。
男性上衣的顏色一般是淺青、淡藍或淺棕三種,褲子多為黑色。女性便裝的下裝與男性的無異,也是既寬又長,蓋過腳面,看上去像輕柔飄動的長裙, 唯上裝與男性便裝相反,上衣很短,衣腳僅至腰間而不及臀部,有“長不遮臀”之說,樣式為緊身窄袖、無領、胸開襟,但有三顆紐扣。女性不束腰帶。女性服式色彩較為豐富,而且不同年齡的女性服裝顏色也有所不同。青年女性一般喜穿白、 青或草綠色的上衣,配以黑色或褐色的褲子;中年女性常著青色或淺綠色上衣,配以黑褲;老年女性多穿棕色或黑色衣褲。男女服裝少有花飾。京族婦女多在上身袒胸處著一塊繡有精美圖案的菱形遮胸布,名為“胸掩”,既實用又美觀。
盛裝是在節日喜慶和宴會時穿著的服飾。男子的盛裝是在便裝外面的無領窄袖長袍,其顏色多為黑色,也有青色或淡棕色的,并配一頂黑色或棕色的圓頂氈帽,俗稱“頭箍”。女子的盛裝類似旗袍,是下擺較寬的矮領窄袖長衫,其顏色大多為黑、白或用薯茛染成的紅褐色。
過去京族人都不習慣穿鞋襪,只有在晚上洗澡、洗腳后或下雨天時才穿鞋襪。以前,因鞋襪用棕樹皮編制而成,所以又稱“棕屐”。曾有京族人“愛跣足”的記載。這種“跣足”的習慣,是由京族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經濟條件決定的?,F在,京族人在平日里只喜穿拖鞋。
京族女性的發式比較講究。未成年少女梳長辮,辮上系紅絲帶;成年后,女子則是將頭發從頭正中平分,兩鬢留著少許頭發,稱“落水”,結辮于后,用黑布或黑絲線纏繞,再將辮子自左至右盤于頭頂,狀如一塊形砧板,故俗稱“砧板髻”。京族婦女還有戴耳環的習慣,女孩長到6—7歲就要穿耳孔。女子到了14歲開始梳分頭、盤“砧板髻”、戴耳環,表示已經成年。京族婦女外出時喜歡戴圓錐形的尖頂葵笠(又稱“京笠”),用它來遮擋海邊的炎炎烈日。
隨著時代變遷,京族傳統服飾不斷改良,并發生一些變化。 20世紀80年代以后,這種趨勢更加明顯。今天的京族服飾都是經過改良的京族盛裝樣式:男子上裝是無領或短袖的窄袖對襟衣,上有五顆紐扣,下裝為深色的闊腳褲,服裝樣式明顯受到漢族傳統服飾的影響,而女子服裝是無領或矮領的窄袖對襟緊身高衩長袍和闊腳褲。服裝的面料也有了很大的變化,不再用自織的粗麻布料,而是用市售綢緞等,而且改過去男女服裝無花飾的傳統,現在用來縫制京族傳統服裝的面料大多繡有精美的紋飾,顏色較過去更加豐富,圖樣更美觀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