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族獨弦琴
獨弦琴是京族人最珍愛的傳統樂器,京語稱“旦匏”。亦稱“獨弦匏琴”,是京族文化中的一絕。作為京族的古老民間樂器,早在公元八世紀,它就已流行于緬甸、越南和東南亞各國。唐貞元十八年(802年),南亞驃國(今緬甸)向唐王朝進獻歌舞,其中就有獨弦琴。
據《新唐書.南蠻傳.驃傳》記載:“獨弦匏琴,以斑竹為之,不加錚,刻木為虺首,張弦無軫,以弦系頂?!痹嫉莫毾仪?,是用一段毛竹筒(長100厘米、直徑12至15厘米)的多半邊做琴體,開口部分向下,在竹簡表面縱向挑起一條細而長的竹皮為弦。
如今的形制則相對復雜一些: 由琴身(共鳴箱)、搖桿、弦軸和琴弦組成。琴賬105厘米,多用木材制作,是不規則的長方盒形。右端為琴首,高8厘米,寬12厘米左為琴尾,高6.5厘米,寬8厘米。演奏時以左手按壓搖桿,右手持小竹片挑抹琴弦,音質鏗鏘圓潤,婉轉纏綿,風格獨特而引人人勝。
關于獨弦琴,在京族民間流傳著許多神秘的傳說和動人的故事。說此琴原是海龍王用以鎮宮的傳世之寶,原名“如意琴”。據說,彈奏者心里想什么,只需輕輕撥響琴弦,就能如愿以償,得到自己所向往的幸福,所以海龍王是從來不輕易外傳的。后來,龍子私潛人間,不幸被妖怪所囚,得到京家一名叫石生的后生竭力相救而脫險。龍主為了答謝救子深恩,就慷慨地把這鎮宮之寶賜給了石生,從此,獨弦琴才在京族地區流傳開來。
如令。每逢哈節或其他喜慶良展,京家人都少不了彈奏獨弦琴。平時供祖或祭神,除了彈奏助興,人們往往還還把獨弦琴置于供案之上,以求祈福鎮邪。
京族是一一個富于音樂天賦的民族。過去,獨弦琴日常只供自娛。后來,在京族文化人的努力下,獨弦琴不但被搬上了舞臺演奏,而且還推陳出新,創造了多種演奏形式,贏得了各族人民的喜愛。
獨弦琴獨奏曲豐富而多彩,有追求美好的《高山流水》《靜靜的?!?,有表現真摯要情的《過橋風吹》《問明月》等。到京族地區旅游度假的人,每當夜幕西垂,海月生輝,常會聽到來自海邊、來自林間的琴聲,不由得沉醉在悠揚的帶有“海味”的旋律里。
